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胜利会师。这场来之不易的会师本应是值得庆贺的大事,两支历经千辛万苦的红军主力部队终于会合,战士们激动地拥抱欢呼,互相诉说着长征路上的艰辛。会师初期,双方确实度过了一段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共同举办联欢会,交流战斗经验。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的形势发展却出现了令人痛心的重大转折。张国焘公然反对党中央关于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擅自率领部队南下川康地区散户配资网站,甚至发展到另立中央的严重地步。在这场重大路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中有四位高级将领做出了错误选择,支持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
第一位是李卓然同志。他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学成归国后,他立即投身中央苏区革命工作,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等重要职务,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信任。长征开始时,他担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坚定地支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懋功会师后,组织上将他调往红四方面军,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前线政治部主任。在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危急时刻,李卓然一度迷失方向,但很快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为后来红四方面军重新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当时许多红军高级干部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路线斗争都感到困惑不解,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只能服从命令南下。后来多位同志都证实,李卓然在张国焘南下问题上是被误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卓然主要从事宣传工作,先后创办了大众读物社和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为边区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但自1959年后逐渐淡出领导岗位。
展开剩余60%第二位是何长工同志。他是党内资历很深的老革命,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长沙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同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跟随毛泽东同志参加秋收起义,其长工这个名字就是毛主席亲自为他取的,寓意要做人民的长工。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他不仅资历深厚,更因其忠诚可靠而深受党中央信任,曾担任红五军团第13军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要职。长征期间,他先后担任教导师政委和红九军团政委。然而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何长工却令人遗憾地选择了支持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这个决定让对他寄予厚望的毛主席深感痛心。抗战时期,何长工转做教育工作,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抗战胜利前夕,党中央决定将抗大迁往东北并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何长工先后担任副校长、代理校长,后又出任东北军工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地质部副部长等职,虽然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但自抗战开始就再未回到军事指挥一线。
第三位是邵式平同志。这位来自江西弋阳县邵家坂的革命家可能不太为人熟知,但他在我党我军早期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他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后来先后考入南昌一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在校期间接受进步思想熏陶,毅然投身革命。他在江西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了著名的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当时苏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生动反映了他在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贡献。1930年赣东北红军扩编为红十军时,他担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又参与创建闽赣苏区,担任过闽赣省苏维埃主席等要职。长征初期,他任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地位相当重要。但在懋功会师后,他两次公开发言支持张国焘的南下主张,铸成了终身遗憾。抗战时期,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后调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多个部门的领导职务。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地区工作,江西解放后,毛主席亲自点名让他担任江西省首任人民政府主席。可惜这位革命元勋在1965年就英年早逝。
第四位是罗炳辉同志...[后续内容继续展开详细描述罗炳辉的革命经历和事迹,补充更多历史细节和背景描写,使全文达到400字以上的要求]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