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躲避官府追捕,在赵员外的安排下前往五台山剃度出家。这个情节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何出家就能逃避法律制裁?智真长老为何敢收留一个杀人犯?细读原文发现,赵员外提到:我曾许愿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这五花度牒究竟有何魔力全国十大配资,能让鲁智深顺利遁入空门?
度牒实为古代僧人的身份凭证,持有者可享受官府赋予的特权。古代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时,通常采取开源节流之策。节流如崇祯裁撤驿站,导致李自成失业;开源若不得法,加征赋税易引发民变。相较之下,出售度牒这种相对温和的敛财方式,成为历代王朝的常用手段。
北周时期就有敕度一百二十僧,受牒免差的记载,说明度牒能免除徭役。唐代设立专门机构发放度牒,北宋用纸质,南宋一度改用绢布。出家人之所以特殊,并非因其清修,而在于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寺庙因此积累大量田产,既有信众捐赠,也有地主为避税赋而挂靠。抗战时期少林寺就是嵩山地区最大地主,皮定均将军曾亲往联络抗日。
展开剩余66%这种特权吸引大量百姓出家,尤其在灾荒年间。朱元璋就曾因饥荒出家。但统治者很快意识到,出家人增多意味着纳税人口减少。因此历代多有灭佛运动,如梁武帝时期的灭佛事件。度牒制度由此成为政府控制僧侣数量的工具。
度牒的经济价值随之显现。唐代杨国忠就曾通过卖度牒敛财百万。宋代将度牒买卖制度化,苏轼修西湖、岳飞筹军费都曾使用度牒。据载,宋徽宗曾批出三万张度牒作为军费。一张度牒在建中靖国元年价值220贯,相当于16500斤粮食。
明代匠户为摆脱世袭身份,不惜重金购买度牒。虽然明初严格限制出家,但后期仍有人为逃离匠籍而皈依佛门。直到清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乾隆废除度牒制度,这种买卖才逐渐式微。晚清民国的度牒实为寺庙自发的戒牒。
从经济角度看,度牒买卖类似国债。政府以未来税收减免为代价获取即时收入。百姓则计算终身税赋与度牒价格的性价比。与西方国债不同,度牒风险较小,只要王朝延续,特权就有效。但若遇灭佛或税制改革,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鲁智深能顺利出家,全赖赵员外重金购得度牒。武松逃亡时也靠头陀度牒蒙混过关。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宋代度牒制度的实际运作,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复杂的政经关系。一张小小的度牒,既是身份凭证,又是金融工具,更是观察古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窗口。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